在协助架桥的专家中,除了何迪宙,还有红一方面军总部工兵连连长王耀南。然而,王耀南也和何迪宙一样感到愁眉不展:“连根大绳都没有,情况看来相当棘手。”面对眼前的困境,耿飚无奈地向刘伯承汇报了情况。
刘伯承在听完报告后,心里一阵沉思。如果实在无法架设桥梁,那么就只能利用船只渡江。然而,附近的船只要么被敌军焚毁,要么被撤到对岸藏了起来。即便能够收集到一些船只,船渡速度太慢,势必会增加掩护部队的压力。倘若操作不慎,湘江战役的惨剧很有可能重演。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伯承终于决定依靠架桥的方案。他指示各基层部队集思广益,共同想办法解决材料和技术上的难题。
展开剩余77%很快,工兵连的李景富排长提出了一个有创意的建议。他认为可以利用大量竹排渡江。李景富在参军之前是江西的渔民,常年在赣江上放竹排捕鱼,利用鱼鹰捕捉。因为看到眼前的江水,他灵感突现,便提出了“竹排渡江法”。
刘伯承听后,显得非常感兴趣,连声称赞:“好!好!”他立即指示耿飚组织人员进行实验。
当耿飚和王耀南正在准备让战士们开始扎竹排时,又有一名战士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建议:“如果把这些竹排连接起来,岂不是可以做成浮桥?”这一提议让耿飚如梦初醒,顿时心头一亮,他兴奋地给了这名战士一拳,“太妙了!你怎么才说出来?快,带着我们去现场看看!”
经过进一步研究后,耿飚和王耀南提出了比“竹排渡江法”更加安全可靠的“竹排浮桥法”。刘伯承认可了这一方案,并指示耿飚根据需求挑选出一些具备木工、篾匠、铁匠等技能的战士,送往工兵连加强人力。
架设竹排浮桥的第一步就是准备材料。工兵连被分成了几个专业小组。由于没有足够的绳子,战士们利用竹篾编成竹绳,这些竹绳泡水后变得更加坚固,性能不亚于普通的缆绳。没有锚点时,他们还从附近征集到了十几块铁匠用的大铁砧。最费劲的还是竹排的制作,每个竹排需要两层毛竹,共五根竹竿,每个竹排的数量巨大,至少需要几百个竹排,合计下来要找到几千根毛竹才能满足需求。幸运的是,附近有几片茂密的毛竹林,为任务提供了保障。
工兵们砍伐毛竹后,首先将竹竿顶端的叉枝削净,然后用小钻在每根竹竿的两端和中间打孔。接着,战士们用小竹竿将这些竹竿串联起来,竹篾捆绑固定,确保每个竹排的牢固性。在竹排的两端,还会用火加热竹子,使其自然弯曲,从而减小水流阻力。
竹排制作完成后,架设浮桥的工作正式开始。最关键的步骤是拉出两根横贯两岸的竹绳,作为桥的主轴,并协助浮桥的稳固。虽然耿飚并非专业的工兵出身,但在中央苏区时,他曾跟随工兵学到过相关技术。这一次,他决定利用两岸的两棵大树作为支撑,拉两根竹绳作为浮桥的主轴。
当部队开始架桥时,江岸附近的敌军仍在激烈炮击,炮弹不断落向江心。江面上无遮无拦,炮弹爆炸的瞬间,不时有战士中弹掉入江中,场面惨不忍睹。每一节竹排架起时,桥面上都布满了鲜血。
为了减少伤亡,唯一的办法就是加速作业。而为了加速工作进程,必须控制竹排在水流中的漂移。仅凭十几块铁砧并不足以固定浮桥,耿飚指挥官兵们动用巨石,或用竹篓装上碎石,竹篓底部插入尖竹,确保它们在水底能够牢牢固定住浮桥。
随着浮桥逐步铺开,竹绳逐渐显得不足。于是,耿飚指示战士们利用绑腿带和附近买来的布料临时替代,确保浮桥的完成。在最后一节竹排顺利铺设进轴线后,一座“天堑变通途”的浮桥终于在江面上成型。
刘伯承得知后亲自前来检查,并用电台指示主力部队依次过江。当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抵达桥边时,敌军早已被击退得很远。毛泽东在听完刘伯承的架桥经验介绍后,频频点头称赞,兴奋地走上浮桥,拍着脚说:“真了不起,真了不起啊!”
红二师在成功渡过乌江后,由第六团(红六团)担任前卫。刘伯承指挥该团连夜出发,奔赴距遵义90里远的团溪镇,为攻取遵义展开部署。
强渡乌江(2) 连载,剧终。
发布于:天津市拉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