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维多利亚港畔冉冉升起,标志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时刻,背后却隐藏着中国与英国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主权博弈,一场关乎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的意志较量。这场较量的核心,在于邓小平对国家主权和驻军权寸步不让的坚定决心,他曾掷地有声地宣示:“若出现任何阻碍,部队就必须果断开进!” 香港的顺利回归,正是这场铁腕外交的最终胜利。
未雨绸缪:武力保障,决胜千里之外
早在回归之前,邓小平就深知,英国绝不会轻易放弃对香港的控制。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便在新加坡秘密修建核弹基地,意图以武力手段“保留”香港,虽然国际压力迫使其最终放弃核武计划,但这并未打消其运用其他手段阻挠回归的企图。 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
1989年,中央军委启动了驻港部队的组建工作,并于1992年形成了初步方案。同年10月,海军将领刘华清将计划呈报邓小平。邓小平审阅后,严肃地指出方案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并指示:“香港回归不到五年,要提前做好一切准备,特别是驻军问题,要多思考、多谋划。如果仅考虑和平进驻,怎么可能行得通?必须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部队要时刻做好准备!” 他强调,1997年7月1日,必须确保香港顺利回归,任何阻碍都将面临果断的军事回应。
展开剩余74%为此,中央军委多次召开会议,完善驻军计划,细化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1994年,装备精良、拥有当时中国最先进军事装备的驻港部队最终组建完成,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状况,为香港回归保驾护航。 这支部队的存在,无疑是震慑任何潜在威胁的强大后盾。
回归前夕:惊险的“海空对峙”
1997年6月底,香港回归前夕,英国竟将军舰悄然开至中国公海边缘,企图故技重施。中国海军迅速派出舰艇驱逐,双方在公海上展开了一场惊险的追逐战。中国海军官兵做好了“随时撞船”的准备,海军边防部队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武力收复香港。
剑拔弩张的时刻,双方在海上对峙,气氛异常紧张。就在中国舰船准备迎面撞击之际,英国军舰却率先调转船头仓皇逃窜,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军事冲突。 这次事件,彻底粉碎了英国最后的幻想,使其不得不承认中国收复香港的决心不可动摇。
谈判桌上的铁拳:坚定意志的较量
这场主权较量的序幕,拉回到1982年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的正式谈判。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凭借马岛战争的胜利之势,试图倚仗百年来不平等条约,在气势上压倒中方,继续维持对香港的控制。
然而,邓小平强硬回应,香港主权不容谈判,新中国政府从未承认那些不平等条约。“一国两制”的构想,为香港的未来指明了方向。面对撒切尔夫人“以非和平方式维护利益”的隐晦威胁,邓小平掷地有声地回应:“中国穷是穷了点,但是打仗是不怕的。香港必须归还中国,否则我们会采取一切措施,包括可能的武力手段。”
邓小平的强硬态度,让撒切尔夫人意识到,她面对的并非腐朽的清政府,也不是战败的阿根廷,而是拥有坚定意志和强大实力的现代中国。 英国最终被迫接受香港回归的现实。
驻军之争:不容模糊的底线
即使回归协议达成,英国仍在细节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尤其是在驻军问题上。1984年,英国外交大臣豪德访华,提出让英军继续驻扎香港的方案,遭到邓小平断然拒绝。邓小平在外交文件上批复:“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 同年,中国外交人员耿飚的“有可能不会吧!”的回应被香港媒体断章取义,歪曲中方立场。邓小平对此震怒,并迅速纠正了这一误解,公开声明香港回归后,中国必须驻军。
此后,英国又试图通过“经济战”等手段施压,导致港元汇率暴跌,香港经济陷入动荡。邓小平果断应对,多次公开表态,保证香港长治久安,稳定了局势。
结语:铁血意志,守护国家尊严
香港的顺利回归,不仅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更是邓小平及其领导集体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展现出“铁血坚硬”决心和捍卫国家利益意志的伟大胜利。他的远见卓识和坚韧果敢,不仅确保了香港的平稳回归,更向世界宣示了中华民族在事关民族尊严和国家核心利益面前,绝不退让的坚定立场。
"
发布于:四川省拉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