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我帮你把这段文字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生动:
---
我们都清楚,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一举击败了商朝,成功推翻了商纣王,成为了新一代的天下共主。
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身穿镶嵌着宝石的华丽衣袍,登上了著名的鹿台,放火焚烧宫殿,最终在大火中自焚而亡。
尽管纣王已死,他的儿子和一部分宗室亲属依然活着。除了这些王室成员,商朝的广大遗民也依然存在。
那么,周武王对这些幸存的殷商王室和遗民采取了怎样的态度?是无情地彻底铲除,还是宽容地留下余地?
据《说苑·武王克殷》记载,周武王召集了自己最信赖的几位大臣,商议如何处置殷商的王族和民众。
展开剩余90%他首先问的是尚父姜子牙。姜子牙回应说:“臣听说,爱一个人,连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恨一个人,连屋角的砖瓦都不留。若要将敌人全部剿除,不留一丝余地,如何?”
这番话的意思是,若爱一个人,连带周围的一切都爱护;若恨一个人,就连他所有关联之物都要毁灭。姜子牙主张彻底剿灭商朝残余,毫不留情。
然而,周武王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便转而询问自己的堂兄召公奭。召公奭是周武王宗室中极为信任的一员,随他南征北战,功勋卓著。
召公奭答道:“有罪的就杀,无罪的就留下,如何?”
他的意思是应当区别对待,罪人斩尽,清白者得以生存。
周武王依然不甚满意,第三次询问的是他的同母弟弟周公旦。周公旦不仅是周武王最亲密的兄弟,更是他最信赖的大臣。
周公旦回答说:“应让他们各居其所,耕种自田,保持原有的生活不变。商朝的罪责,皆由纣王一人承担,唯有仁义才能笼络人心。”
这话意味着,商朝除了纣王外,其他宗室及民众不应被连累,应妥善安置并维持旧有秩序。
最终,周武王采纳了周公旦的意见。
他释放了被囚禁的商朝贵族,散发了鹿台积存的财富,开启粮仓救济饥民,并未对商朝的遗民施以灭绝。
当时纣王虽已自尽,但其子武庚仍在世。周武王不仅放过武庚,还在商朝旧都朝歌一带封给他,让他管理商朝的遗民。
武庚被允许在自己的封国祭祀殷商祖先,殷商从此成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
不过,周武王并不天真地以为靠仁德二字,就能让殷商遗民心服口服,彻底接受周朝统治。
为了防止武庚和殷商遗民造反,周武王将自己三个同母弟弟封在武庚的封地四周,形成一道包围圈,严密监视着武庚和遗民的动向。
这三位弟弟被后世称为“三监”。
周武王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待他去世后,武庚果然发动叛乱,企图复辟商朝。
然而,令周武王意想不到的是,被派去监视武庚的三监也卷入了叛乱之中。
当时周武王考虑到继位的儿子周成王年幼,便让同母弟弟周公旦摄政。
而三监之一的管叔鲜自认为比周公旦年长,理应当由他执政,岂容周公旦越位?
于是,周武王去世的第二年,管叔鲜以“周公旦不利于幼主”为由,联合兄弟及武庚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
从这场叛乱来看,主要策划者是周武王的三位弟弟。他们不可能把天下还给武庚,拉拢武庚无非是为了增强自己势力。
而武庚则可能利用混乱局势,试图削弱周朝政权,借机复辟。
不过,这次叛乱最终失败。周公旦亲自率军讨伐,击溃三监和武庚军队,并斩杀武庚。
尽管武庚被杀,殷商遗民的反抗并未完全平息,周公旦东征三年,才彻底平息叛乱。
即便如此,周公旦仍秉持“灭国不绝祀”的原则,没有对殷商王室实施彻底灭绝。
当时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仍然在世,周公旦让他继续担任殷商祖先的祭祀者。
关于微子启的故事,我们后面再详细讲述。
先来探讨为何周武王和周公旦会放过殷商王室和遗民,允许他们作为周朝诸侯存在。
需要知道,周朝的诸侯国与后世大不相同。周朝实行分封制,诸侯虽然名义上服从周天子,但实际拥有高度自治权和兵权。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周武王通过牧野一战击败商朝,然而三监之乱后周公旦用三年时间才彻底平定,说明殷商势力尚存并有反抗余地。
二是周朝通过分封,安抚商朝宗室和民众,让他们接受新政权,比起直接全面战争,更为稳妥和有效。
夏朝灭亡后,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并未杀害夏桀,而是将他流放至南巢。
虽然有人质疑夏灭夏的故事真实性,认为是周朝人为合理化自己灭商行为所编,但无论如何,这透露出一个信号:历史上朝代更替时,王室和民众不必遭受彻底屠杀。
“兴灭国,继绝世”是儒家理念,而儒家源于周礼。这侧面证明“灭国不绝祀”或是周朝传统。
三监之乱中,周公旦斩杀了纣王之子武庚,但依然坚持灭国不绝祀的原则,没有让殷商彻底消亡,反而为其重新寻找继承人——纣王的兄长微子启。
关于微子启的身世,史料上有不同说法。
他们的母亲在生微子启时为妾,生纣王时则为正妻,所以微子启是庶出,纣王为嫡出,故纣王继位。
无论史实如何,微子启确是帝乙之子、纣王兄长这一点毋庸置疑。
纣王继位后行事残暴,宗室大臣忧心忡忡,担忧其难以守业。
微子启多次谏言,纣王不予采纳,甚至王叔比干因谏言被杀。
见此惨状,微子启心灰意冷,另有王叔箕子劝他早离朝歌避祸。
微子启叹曰:“父子有骨肉,臣主以义属。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臣三谏不听,其义可去。”
遂逃离朝歌。
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见天下有治,且周武王仁德,便卑躬屈膝前往朝见。
他脱去上衣,左手牵羊,右手持茅,跪行至周武王前,献上祭器。
此举留下了“肉袒面缚”这一成语,形容顺从投降。
周武王被感动,亦为安抚殷商民心,任命微子启恢复官职,留在身边共谋国政。
周武王去世后,武庚联合三监起兵反叛,但微子启始终未参与,真心归顺周朝。
武庚失败身死后,周公旦认为殷商不可断后,便让微子启继承祭祀职责。
不过,将微子启封在了商朝发源地商丘,而非叛乱旧地朝歌,国号为宋。
这便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的起源。
微子启在宋国治理殷商遗民,深得民心,至死未娶子嗣,由弟弟中衍继承。
宋襄公乃中衍后代,而非微子启直系子孙。
箕子为帝乙弟,纣王叔,和微子启、比干并称“殷末三贤”。
比干因劝谏而死,微子启逃亡,唯箕子不愿离去,却无计可施,装疯以逃避,弹唱“箕子操”发泄愤懑。
纣王误以为其疯,贬为奴隶囚禁。
牧野之战,周武王攻入朝歌,箕子趁乱逃至箕山隐居。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听闻箕子贤名,亲往山上请教治国之道。
箕子与周武王详谈后,拒绝出山,只因不愿归顺周朝。
周武王离去后,箕子带弟子及遗民东迁至朝鲜。
微子启建议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但不强制其为周臣。
箕子及其后代在此统治近千年,直至汉惠帝时被灭。
综上,周武王对殷商王室表现较为宽厚。
他遵循“灭国不绝祀”的传统,给予宗室优待,并让他们管理遗民。
至于这一传统究竟是夏朝遗传,还是周朝自创,尚无定论。
但在周朝史书中,无论是商朝成汤对夏朝末君夏桀,还是周武王对殷商王室,都未曾实施彻底屠灭。
这为后代树立了范例:改朝换代时,新朝君主应妥善安置前朝王室。
无论是王莽篡汉,曹丕篡汉,抑或司马氏篡曹,都至少表面遵循此道。
然而,刘裕篡晋时,因年事已高且门庭卑微,缺乏宗室支持,最终选择了斩草除根,将东晋末帝及其宗室赶尽杀绝。
此举犹如打开潘多拉魔盒,后世诸多亡国之君难逃悲惨结局。
你对此有何看法?
---
你觉得这样改写怎么样?如果想加更多细节或者调整风格,也可以告诉我!
发布于:天津市拉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