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马匹的嘶鸣声响起,一支骑兵编组成的警卫连快速返回了22军分区的驻地。这支部队装备精良,骑兵们人人头顶钢盔,轻机枪、冲锋枪等现代武器应有尽有,装备堪称一流。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在刚刚过去的战斗中,这支外表威武的部队居然连一枪都没有发,就匆忙逃离了战场。而他们本应承担护送职责的党政干部此时依然在与敌人的激烈交锋中奋战。
连长慌忙直奔军区领导的办公室。“你们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冀东代表团已经抵达他们的驻地了吗?”领导看到连长慌青的样子,脸上满是疑惑。连长气喘吁吁地说道:“首长!出事了,冀东代表团遭到一伙土匪的伏击,敌人至少有一千人之多!”
“什么?竟然被土匪袭击了?你们为什么不加入战斗?”领导的眼睛瞪得像灯笼,显然是不敢相信这样的消息会真实发生。连长试图为自己辩解:“敌人实在是太过于强大,我们只能迅速跑回来报信啊,首长。”
“孬种!你们整个连队都撤回来报信?难道你就是在畏惧战斗!来人!把他们全都关起来!”随着领导的愤怒,心中惴惴不安的他想到冀东代表团还在与数倍于他们的敌人拼死搏斗,便立刻派出了两个团去增援。
敌人眼皮底下的会议
回到1946年,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国共内战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爆发。尽管国民党军在武器、人数和后勤补给上占据明显优势,但历来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国民党军队在人民战争的潮流中渐渐沦为背景。
展开剩余90%经过我军不懈的努力和长达一年的拼搏,冀热辽地区的形势慢慢朝着对我方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了更合理地进行战略部署,讨论未来的作战计划,我党决定在这一地区召开一次重要的党代表会议。考虑多方面因素,政委程子华决定将会议地点选在林西,那里距离各个代表团相对较近,交通便利。
由于冀察热辽军区在抗日战争时期便是晋察冀军区,其总司令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帅聂荣臻。随着时间推移,晋察冀军区抽调部分干部支援东北,进入抗日战争的末期,其战斗力已经壮大至六个纵队、六个独立旅,兵员总数已达十多万。然而,在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迅速占领了承德、张家口等重要城市。
此时,晋察冀军区下属的冀热察和冀热辽两个二级军区与晋察冀军区显得割裂不已,整个大军区被分割成了多个小军区。当时的形势虽然极为不利,但我军通过运动战与游击战的形式,摧毁了大量国民党军并将两个二级军区合并为冀察热辽军区。
在经过了一年交战后,我军在这一地区的编制、部署变得异常混乱,党中央决定召开一次会议,旨在对军队进行统一的调整和部署。这次会议定于1947年4月2日召开,共有11个代表团共计二百多人参与,其中冀东代表团包含13名代表,外加警卫人员共72人。
冀东代表团团长苏林燕和副团长李中权早已整装待发,但随即他们接到了总部的命令,冀东军区被调配到一万发子弹准备攻打秦皇岛。由于时局紧迫,李中权不得不让原定与他一起出席会议的警卫连去接收这批弹药。
然而,这一决策意味着负责保护代表团安全的警卫人员数量大大不足,这72人还都是临时从冀东军区总部抽调而来的,其中还包括通讯班的人员。冀东代表团行驶的路线需经过一段敌占区,而林西邻近则驻扎着国民党的一个师。在这紧张局势下,尽管冀察热辽军区在总体上已经相对稳定,但地方土匪活动猖獗,情况堪忧,他们甚至比国民党正规军更具威胁。
土匪对当地地形非常熟悉,行踪隐秘,屡次对当地百姓施以暴行。我军虽多次组织清剿,但这些土匪如同蟑螂般始终无法彻底剿除。李中权对此次行动充满了担忧:“我们是否可以再等一等,让警卫连回来后再出发?一旦遇到敌人,我们几个人牺牲固然是小事,但重要的党文件绝不可以落入敌手。”
经过沉思,苏林燕最终决定冒险前行:“我军当前势头正猛,召开紧急会议说明要讨论的事情极为重要,我们不能因为几个人而耽误整个战局。毕竟,我们革命多年,随时面临危险,必须在必要时勇敢冒险。”
李中权也觉得有道理,于是72人便开始从冀东军区出发,向林西进发。这一路上相对平安,并未遇到国民党军或土匪。代表们汇聚在林西,每位都是我方骨干,身经百战,对党则绝对忠诚。经过长期分离,否机会重聚,使得大家许久未见面,热情满满。
在会议中,政委程子华转达了上级指示,由于冀察热辽军区靠近东北,该军区划归东北局,与东北民主联军共同作战。两个部门的合并涉及到复杂的人事调动与统一指挥的问题。此次林西会议竟持续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所有工作基本已敲定,各个代表团也陆续返回驻地,传达会议精神。
李中权和苏林燕率领的冀东代表团打包完毕,准备返回。由于一路平坦,代表团并没有向上级申请增派额外的警卫人员。可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正在逼近。
柴胡栏子村!需要支援!
冀东代表团经过一路的艰辛,感到身心俱疲。赶到晚间,他们终于来到了22军分区的活动区域,于是决定在此休整两天,然后再启程。苏林燕找到当地民兵队长,民兵队长立刻热情款待,亲自带领代表团前往22军分区的总部,分区司令见到代表团后,也亲自出门相迎。
当天夜里,总部机关改善伙食,炊事员忙里忙外,准备多道精品菜肴。李中权和22军分区司令是老战友相见,难免欣喜,遂拿出了收藏多年的美酒一同畅饮。饭后,代表团与总部的工作人员共叙战斗往事,气氛热烈融洽。两天后,苏林燕便带着冀东代表团踏上了返程。
22军分区司令特别调派了一支骑兵警卫连,人数超过100人,作为护送代表团的安全保障。这个警卫连装备精良,日常负责保护总部,连长和指导员都曾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随着这群全副武装的保护者的加入,代表团的行程总算能安心不少,队伍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聊各自的日常生活,气氛显得格外轻松。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暗,代表团与警卫连都抵达了柴胡栏子这个当地方小村庄。考虑到行程劳顿,苏林燕与李中权决定在村民家中留宿一夜,期待次日再继续赶路。然而,柴胡栏子村地小人稀,仅三十多户,对于如此庞大的代表团来说,显然住宿费有些紧张。村民们见解放军的大驾光临,热情地拿出了自己攒下的白面热情招待,然而这些觉悟高的党员们并不愿意浪费老百姓的宝贵资源,纷纷吃了仅几个粗面窝头,便准备休息。
问题出现了!仅有的几间破旧土房,却无法容纳下这么多的解放军。村民们建议,附近两公里外的彩凤营子村要更大,或许能够安置下代表团。
由于这两个村子离赤峰很近,而当地国民党93军派驻一个师在赤峰,虽然“灯下黑”的道理大家心知肚明,却仍需保持高度警惕。于是,苏林燕提出让22军分区的骑兵警卫连晚上驻扎在彩凤营子,这不仅解决了住宿问题,还能使部队分散开来,利于应对不测情况。
她还补充道:“若真的发生状况,两队人马可以相互支援。” 警卫连的连长对此表示非常同意,于是便带领队伍,武装整齐奔向了彩凤营子。
不久后,柴胡栏子周边徘徊着大量军马的情况被白金辉手下的一名斥候发现,并迅速上报。白金辉是当地恶名昭彰的土匪,曾在抗日战争中协助日本人,日军被驱逐后,他带着手下潜逃入山,成为土匪。早些年他便曾与我军结下梁子,多次袭击我军的后勤,抢夺大批军用物资。彼时我军正忙于与国民党军交战,根本无暇顾及这群土匪。
了解到柴胡栏子村出现异常情况后,白金辉立马发号施令,让手下抓一个村里的舌头来问情况。被抓的村民在白金辉的威逼下,很快就泄露了村中有解放军的消息。白金辉也是个精打细算之人,他深知仅凭手下这点人马,做土匪并不是长久之计。而此时正值兵荒马乱,百姓们已无油水可供他囤积,而军队的物资越来越难以抢夺。
为了给兄弟们谋求生路,白金辉打算带上千名主力人员投奔国民党的第93军暂编22师。但他心知自己是绿林出身,曾当过汉奸,国民党军可否收纳他仍是个问号。因此他决定先消灭驻扎在柴胡栏子的72名共产党员,若能俘获几个重要军官,便以此作为投名状来讨好国民党。
白金辉部调动上千人,趁着夜色逼近柴胡栏子。李中权一向谨慎,尽管这地区广袤人稀,他仍布置了大量的明哨和暗哨,村庄内更是构筑了多处简单防御工事。事实证明,警惕性是战争年代合格军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些防御工事为他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哨兵借助夜色仔细观察,发现一团模糊的黑影正在朝这边靠近,随着黑影慢慢逼近,轻武器的轮廓愈加清晰,甚至能听到战马的嘶鸣声。 “对面的同志!你们是哪个部队的?”远处的哨兵开始大喊,但这一行人并未回应他,哨兵顿时意识到来者不善。
土匪们在前方率先开火,哨兵来不及反应,当场就倒下了。苏林燕和李中权被枪声惊醒,立即冲出参与反击。土匪们装备精良,不仅有轻机枪,还有迫击炮,然而代表团仅通讯班装备了一杆步枪,其他人手中全是手枪。
按理说,当喧嚣的枪响传至彩凤营子的骑兵警卫连,应该在短时间内赶到现场,然而苏林燕和李中权却迟迟未见援军的身影。土匪火力猛烈,代表团的多人已受了伤。白金辉见只有70多个共军,便开始下令抓活人。苏林燕带领部队击退敌人的进攻多次,但弹药消耗殆尽,形势堪忧。
此时,代表团唯一的希望便是在两公里外驻扎的骑兵警卫连。若这支部队能及时出现在敌人的背后,必将导致土匪混乱。李中权察觉到土匪的目的,告诫大家一定要节省弹药,待敌人逼近时再开枪,以求做到“一颗子弹击倒一个敌人”。
白金辉恼羞成怒,随即下令手下架起迫击炮,朝着代表团的防御工事轰炸,几栋民房顿时坍塌,炮火将一堆干柴点燃,火光将代表团们的定位更加显现。 “赶紧打开一个缺口,谁先逃出去谁就去彩凤营子报警。”李中权拼尽全力地喊道,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掩护一名骑兵战士冲出险境。
这名骑兵战士如同猛狮般奔向彩凤营子村。然而,抵达村中才发现,外面拴着的马匹全消失无踪,警卫连早已悄然离去。经过村民询问得知,原来警卫连长在听到枪声后,派了一名战士前去侦查,见敌人势大之后,选择了撤退。
“撤退了?这可不就是临阵脱逃吗?这是要被军法处处理的!”这名报信战士情绪失控,犹如热锅上的蚂蚱,但他依然无所畏惧,毅然返回战斗,与战友齐心作战。当众人得知警卫连竟然未发一枪便逃跑的消息时,气愤得脸色发青。苏林燕始终保持冷静,她带领两名战士将所有资料化为灰烬,通讯班在向军区发送最后电报后,电报机也被摧毁。
即便这72名代表团成员皆为经验丰富的老兵,但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军,他们仍感到力不从心。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苏林燕始终坚持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最终壮烈受伤,倒在血泊之中。周围的几个战士已受伤无法继续,为防止被敌人俘获,纷纷为自己留下一颗子弹作为最后的选择。
李中权的情况较好,虽中弹多次,但在几名战友的掩护下成功突围。然而,得知苏林燕已为国捐躯的消息时,他无法自已,泪水涌出。他失去了战友,心中只有无尽的悲痛。伴随敌人紧追不舍,身边的战友不断中弹,李中权咬紧牙关,艰难地趴在马背上,鲜血滴落在鞍上,仿佛他与战友的血液早已交汇。
李中权和幸存的战士们驾马朝冀东军区的方向急奔,土匪们不断射击,但他们的枪法却极差,未能命中目标。就在此时,前方传来清脆的枪声,当李中权抬头一看,原来是冀东军区的骑兵急驰而来,正吹着冲锋号朝土匪冲去,这才是我军骑兵应有的风貌。
原来,冀东军区在收到电报后,立刻派出了状态良好的优质马匹前来支援代表团,这些战士均为各连队的精英,战斗经验丰富。眼见解放军的支援赶到,束手待毙的土匪们急忙掉头想要逃跑,但依旧被我军追上并歼灭。
柴胡栏子事件导致我军在此次战斗中损失22名骨干,其中苏林燕在内的5名高级军官若能活到新中国成立,将至少享有少将的地位。这一事件迅速传遍冀热辽军区,军区随即申请对该地区土匪进行清剿。在我军多个部队的联合围剿下,白金辉带领的部队在草原上东躲西藏,在加入国民党军队之前,便遭到我军全歼。
毛主席听闻白金辉部队被消灭,心中感到万分高兴,对剿匪部队的效率也表示满意。了解了全貌后的毛主席询问前来汇报的军区代表:“那个骑兵警卫连现在在哪里?”
“他们现在被关押在22军分区的军法处。”
“等事情调查清楚后,连长和指导员并应枪毙,其他战士记大过一次。”经过军法处审讯后,连长和指导员分别领到应有的“花生米”,此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解放战争中有多少英勇的战士,试想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这些革命烈士无不把生死置之度外。警卫连的临阵逃脱,不仅让22位战士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解放军的荣誉,连长与指导员无辜承受着该有的惩罚。
后来经过长时间治疗,李中权保住了性命,但每当提起柴胡栏子事件时都忍不住泪流满面,想起战友苏林燕的点滴,他总是陷入无尽的悲伤。这样的优秀战士,忠于革命,一心为公,伴随我党战斗多年,最终却被战友抛弃,令人无比惋惜。
发布于:天津市拉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