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嫡长子继承制起源于西周。
西周的历史可以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典范。从周武王开国到周幽王灭亡,历经12位天子,其中10位都是嫡长子继承。然而,在这12位天子中,也有两个例外。第一个是周武王,历史上的“打天下”英雄,另一个是周孝王,虽说他也曾继位,但他的统治并非完全符合嫡长子的传统——他去世时,王位并未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是传给了先王的嫡长子。从这个角度来看,西周可以说是最严格遵守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确实不愧是嫡长子继承制的“老祖宗”。
不过,即便西周的王朝严守嫡长子制度,周朝的历史中依然出现了四次“废长立幼”的重大争议事件,这些事件贯穿了西周的始末,也对周王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剩余86%周太王的立储困境
周太王是周文王姬昌的祖父,也是周朝的奠基人。西周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上,他被尊称为“檀公”,后人则习惯称之为“公亶父”。周太王是第一个带领族人迁徙到周原的先祖,也是周人开始与商朝对抗的重要人物。然而,在他面临立储的关键时刻,陷入了两难困境。
史书上记载,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虞仲和小儿子季历。从常理看,泰伯作为嫡长子,理应继承王位。但问题在于,季历的儿子——姬昌,虽然年幼,却才华横溢,周太王早早看出了他的非凡潜力,甚至认为他将来能够成就更大的事业。于是周太王心生一计,如果立季历为继承人,姬昌将有机会接班,继续推动周人的大业。但问题是,如何在两个年长且能力不逊的哥哥面前,直接立季历呢?
正当周太王为此困扰时,泰伯和虞仲也察觉到了父亲的心思。为了不让父亲为难,他们选择了主动离开,远赴吴地,表明自己自愿放弃继承权。这一举动成为了周人历史上的经典故事——“泰伯奔吴”。因此,季历成功成为周人下一代的领袖,姬昌也随之成为了重要人物。
从这一事件来看,周文王姬昌,似乎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好圣孙”。然而,“泰伯奔吴”的故事也充满了争议,焦点在于,泰伯和虞仲是否真的自愿放弃继承权。部分学者指出,周太王的正妃太姜只为季历所生,而泰伯和虞仲则是前妻所生,这可能意味着周太王倾向于立太姜的亲生儿子为继承人,最终导致了泰伯的自愿离开。
周文王的“废长立幼”
周文王继位后,同样面临着继承人的问题。他的嫡长子是伯邑考,而次子姬发则更加英勇、智勇双全。周文王在立储时,陷入了“立嫡长子”与“立贤能子”之间的抉择。虽然历史上有观点认为伯邑考早逝,才促使文王最终立姬发为太子,但在古人眼中,这无疑是典型的“废长立幼”事件。
史料记载,周文王在选择继承人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姬发而非伯邑考。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姬发,是因为姬发具有更强的领导能力。伯邑考的早逝使得文王的选择看起来更具合理性。然而,这一选择在当时仍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学者认为,文王选择立贤,而非固守嫡长子制度,这实际上是对传统的突破。
周宣王的“废长立幼”事件
到了周宣王时期,周王朝的宗法体系遭遇了严重的冲击。周宣王在即位后,有一次强行干预了鲁国的立储问题。他在见到鲁武公的小儿子戏时,觉得戏更加聪明能干,于是决定让鲁武公废掉嫡长子括,改立戏为太子。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嫡长子继承制的践踏,且直接引发了鲁国内部的混乱和内乱。
更为严重的是,周宣王的这一举动不仅影响了鲁国,甚至波及到了整个周王朝的稳定。史书记载,诸侯国开始纷纷效仿周宣王的做法,继承人不再严格按照嫡长子制度来选拔。这种情况加剧了周王朝的衰落,也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周幽王的废长立幼与周朝的灭亡
周幽王在即位后的行为,标志着西周的最终崩溃。周幽王在攻打褒国时,迷恋上了美丽的褒姒,并为她做出了荒唐的“烽火戏诸侯”的事情。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了一个儿子伯服,周幽王宠爱伯服至极,竟然废除嫡长子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申后与宜臼被迫逃离,而申侯则联合其他国家力量发动反叛,最终导致了周幽王和伯服的死亡。
周幽王的废长立幼行为,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周朝不得不迁都洛邑(今洛阳),进入了东周时期。西周的灭亡,标志着周王朝失去了原有的威信和权力,周天子不再是绝对的统治者,权力逐渐掌握在各个诸侯手中。
结语:历史的循环
从周太王到周幽王,西周的“废长立幼”事件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周人在初期依赖“立贤”来壮大势力,但随着王朝的稳定和宗法制的确立,嫡长子继承制逐渐成为了周朝的根基。然而,当周宣王和周幽王等后来的天子破坏了这一传统,周王朝也在无形中加速了自己的衰亡。可以说,周王朝的兴衰,正是一种“废长立幼”的历史循环——在乱世中,立贤能者可以使国家强盛,但在盛世中,这种不确定性反而成了危机的源头。
发布于:天津市拉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