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我军首次授予开国大将军衔,共有10位将领获此殊荣。这一军衔仅次于元帅,象征着我军中顶尖的高级将领,地位极为崇高。然而,在这10位开国大将中,有一位将领的授衔颇具争议,他就是许光达大将。尽管一些开国上将的资历和战功明显优于他,为何许光达却能被列为开国大将中的第十位呢?
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许光达的入围会引发争议。解放战争期间,许光达曾先后担任第一野战军(即西北野战军)第3军军长和第二兵团司令员,这些职务本身并不低。但第一野战军整体实力相较于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要逊色不少。在1955年评定军衔时,众多兵团司令员中,只有陈赓、肖劲光和许光达三人被授予大将军衔,其他大部分兵团司令员均为上将。且许光达与陈赓、肖劲光相比,在资历和战功上存在一定差距:陈赓的战功极其显赫,且曾短暂担任过志愿军代司令员;肖劲光则是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抗战期间更是八路军留守兵团的负责人,这些经历都是许光达难以匹敌的。
展开剩余68%此外,在第一野战军内部,还有不少将领的地位高于许光达。无论是战功、战绩还是职务,王震和张宗逊都在许光达之上。尤其是张宗逊,作为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仅次于彭德怀总司令,然而张宗逊却只被评为上将军衔,而他的下属许光达却成为大将,这一点自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值得一提的是,王震在红军时期曾是许光达的上级领导,这也为比较双方资历提供了背景。
当然,许光达在战争时期的战绩不容小觑,但与许多同级别将领相比,他的表现并非最突出的一档。尤其是在1930年代,许光达因负伤曾被送往苏联养伤和学习,长达五年多的时间,这段经历使他错过了红军长征及随后的一些关键战斗。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才返回国内,这段长时间的缺席,对他的军事资历和授衔顺序产生了较大影响。
然而,军衔评定并非单纯依靠战功和资历之间的直接比较,诸多因素需综合考量。许光达拥有两大明显优势,这也是其他将领难以匹敌的。第一,他出身于红军湘鄂西根据地,是该根据地的重要代表性将领。相比之下,该根据地中比许光达资历更深的卢冬生将军,已于1945年牺牲,因此到1955年时,许光达成为三大重要根据地中不可或缺的大将代表之一,这一点极具分量,不容忽视。第二,他在建国后担任了重要职务。1955年评衔时,许光达已是兵种司令员,担任装甲兵司令。这一职务层级相当于海军大将肖劲光和公安军大将罗瑞卿的地位,因此他在建国后的表现和岗位,完全有资格获得大将军衔。虽然也有如刘亚楼等兵种司令员被授予上将的例子,但刘亚楼所在的第四野战军名将如云,难以兼顾所有将领,而刘亚楼虽曾任四野参谋长,也难以评大将。
值得一提的是,许光达大将本人品格敦厚、正直且谦虚。他清楚自己若单纯以战功和战绩比较,许多同志的资格更为突出,因此在授衔之前,多次主动提出辞让。然而,贺龙元帅、彭德怀总司令等领导都极力支持他评定为大将。无奈之下,许光达只得亲自向毛主席请示,最终接受了大将军衔,但待遇却按上将标准执行,这在当时十位大将中是独一无二的。毛主席非常欣赏许光达的谦逊作风,赞誉他为“当代的徐达”,徐达是中国明朝著名的大将。遗憾的是,许光达大将在1969年英年早逝,时年仅61岁,令人深感惋惜。
发布于:天津市拉伯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